首页>动态>行业动态

双向绿波设计与实践:从认知误区到现实约束下的持续优化

时间:2025-08-04 编辑:行业动态 浏览:489

1.png

“绿波带”特别是“双向绿波”,常被视为城市交通通行效率提升的“良药”,承载着交通参与者“一路绿灯”的美好愿景。以宁波市为例,截至2025年6月底,该市绿波带建成总里程近960公里,《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》显示今年一季度该市“交通健康指数”蝉联全国同类城市榜首。民意调查数据显示,该市超过80%的驾驶员对“绿波带”效果满意,尤其是通勤族反馈“堵车焦虑”减少。然而,在实践中,双向绿波的设计、实施与效果往往与普遍认知存在一定偏差,甚至因期望过高而引发质疑。本文旨在剖析常见的认知误区,并聚焦于不同现实约束条件,探讨双向绿波如何科学设计与持续优化,以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
 一、拨云见日:双向绿波常见的认知误区 

误区一:万能论——“所有道路皆可实现双向绿波”

双向绿波并非万能钥匙,而是特定条件下的优化工具。双向绿波对道路条件、流量条件、横向干扰等有一定要求。它往往要求交叉口间距不宜过大(如间距不超过800米)、流量适中(如路段饱和度一般在0.3~0.8)、横向干扰较小、行人非机动车干扰较小、大货车比例低、沿线无瓶颈路口、信号机时钟能够精准同步、路口相位相序可灵活调整等。

误区二:全程绿灯论——“双向绿波=双向全程不停车”

“绿波”追求的是减少停车次数和延误,而非消灭所有红灯。“绿波”的本质是通过协调信号灯的相位差,使车辆在特定设计速度下行驶时,有较高概率在连续路口遇到绿灯。它提供的是一个连续的“时间窗口”(带宽),而非绝对的“全程绿灯”。受车辆自身速度差异、路口初始排队、转弯车流干扰、行人过街、公交停靠等诸多因素影响,车辆不可能100%在每个路口都恰好遇到绿灯。

误区三:效率必然提升论——“只要设置绿波,通行效率必然提高”

绿波效果是“优化”而非“保证”,其提升效率的前提是科学的方案设计。不科学或不适配的绿波设计可能适得其反。例如:为追求双向协调,可能过度延长周期时长,导致支路或次要流向等待时间过长,整体路网效率下降;绿波带宽过大会造成绿灯空放,降低通行能力;压缩非协调相位时间,造成相交方向的拥堵;绿波速度设置不合理(过高或过低),无法匹配实际车流速度,导致绿波效果丧失;考虑路口内部转向车流冲突,可能导致绿灯时间利用率低下甚至增加事故风险。

误区四:一劳永逸论——“绿波设置后无需动态维护”

绿波控制需要持续的监测、评估、维护与持续优化,才能保持其有效性。由于交通流是动态变化的,流量模式(早晚高峰、平峰、节假日)、道路施工、交通事故、周边路网调整、公交线路变化,甚至天气状况,都会显著影响车流速度和到达分布。初始设置完美的绿波,可能很快因交通环境变化、信号机时钟偏差等而失效。

 二、立足现实: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双向绿波设计 

场景一:无约束或弱约束下的理想条件

(1)特征: 交叉口间距均匀适中、双向流量均衡且稳定、相交道路以次干道或支路为主、交通干扰源少、路口渠化条件良好等。

(2)设计思路:采用基于五维(周期、绿信比、相位、相序、相位差)图解优化的双向绿波设计方法,选定关键交叉口、统一周期、协调正向、绿波带速和绿波带宽后,分别生成单向绿波带、反向绿波带和理想绿波带。理想绿波带(如图1所示)通常无需考虑约束条件,仅考虑协调方向的绿波协调需求,暂未考虑相位相序是否合理,也未考虑非协调方向机动车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,是现实约束条件下实际绿波方案的基础方案。 

2.png

图1 基于五维(周期、绿信比、相位、相序、相位差)图解优化生成的理想绿波带

场景二:部分约束下的现实条件

(1)特征: 存在部分现实约束条件,如有左转待转区(即放行顺序要求先直行后左转);部分路口无法使用单放相位;部分进口存在初始排队;无法满足最小行人过街时间;部分相交道路通行需求较大等,但大部分路口的相位相序可调整。

(2)设计思路:以理想绿波带为基础,在兼顾安全与效率、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,基于现实约束条件,通过对周期、绿信比、相位、相序和相位差的多维同步优化,得到符合实际需求的优化绿波带(如图2所示),实现协调方向与非协调方向的妥协与折中。 

3.png

图2 基于五维(周期、绿信比、相位、相序、相位差)图解优化生成的优化绿波带

场景三:完全约束下的困难条件

(1)特征: 存在交叉口相位相序完全锁定的约束条件,即所有交叉口原有相位相序均需维持不变,仅允许调整相位差、绿信比和周期时间,此时双向绿波方案往往无法得到最优解,即无法保障双向一路绿灯的实现。即使实现了双向一路绿灯,但受限于绿波带宽较窄,实际绿波效果不佳。

(2)设计思路: 放弃追求完美的双向绿波,寻求“次优解”或替代方案。在不压缩非协调方向相位时间的情况下,往往无法实现双向一路绿灯(如图3所示,正向和反向均需至少停车1次)。如果追求双向一路绿灯,往往需要压缩非协调方向相位时间,此时可能会得到某个方向带宽较窄的双向绿波方案(如图4所示,协调反向带宽仅10秒左右)。相位相序调整完全约束的条件下,往往需要通过交通组织优化调整,来突破相位相序无法调整的制约。

4.png

 三、精益求精:双向绿波的持续优化之道 

1、基于算法的模型优化

(1)初始方案生成: 基于带宽最大法(MAXBAND、MULTIBAND 等)、带宽均衡法、单放路口数量最少(部分城市交管部门希望少用单放相位),或者利用成熟的商业信号配时软件(如Synchro,Vissim, RoadGee,Aidaroe等)或自研优化算法,快速生成多种可行方案进行比选。

(2)参数寻优: 应用遗传算法、粒子群算法、大语言模型等智能优化算法,在满足约束条件下,自动搜寻最大化带宽、最小化延误或停车次数的周期、绿信比、相位、相序、相位差组合。

2、基于实施效果的数据驱动优化

(1)效果监测: 绿波方案实施后,利用浮动车数据(GPS轨迹)、地磁/视频检测器数据、互联网地图平台数据等,结合人工巡查,实时或定期监测绿波运行效果。协调方向的核心指标包括:平均行程车速、平均停车次数、行程时间可靠性、实际通过带宽,非协调方向的核心指标主要是最大排队长度。

(2)问题诊断: 分析数据,识别绿波失效的“断点”(哪些路口停车率高?)和速度失配区段,评估绿波协调对相交道路的影响程度。

(3)反馈调整: 根据诊断结果,有针对性地调整设计速度、相位差、甚至周期时长和绿信比等。例如:发现某路口停车率高,可微调其相位差;发现整体速度低于设计速度,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重新计算相位差;发现某路口相交方向排队较大甚至溢出,可适当降低绿波带宽,增加非协调方向相位时间;发现流量模式变化,则调整时段划分和方案参数。

3、时空一体化的综合优化

(1)空间层面: 绿波设计不能孤立进行,需与路口渠化改造协同优化。例如:通过增加车道、优化车道功能划分、改善转弯半径、引导左转非机动车直行二次过街、设置信号二次过街信号灯等提升路口通行效率,为绿波带宽争取更多时间资源。

(2)时间层面: 将绿波控制纳入区域协调或路网级信号控制策略中。考虑上游路口信号释放的车流如何更“平滑”地汇入下游绿波带,避免在协调路段起点形成拥堵;探索与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融合,基于雷视融合检测数据,使绿波参数能随大范围交通状态变化而动态调整。

 四、结语 

双向绿波是一项精妙的交通工程技术,但其成功应用绝非易事。破除“万能论”“全程绿灯论”“效率必然提升论”“一劳永逸论”等认知误区,是科学理解和应用它的前提。设计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信号控制是交通治理的最末端,必须尊重路网结构、道路条件、交通流特性、外部环境、驾驶习惯等现实约束,在“无约束”“部分约束”和“完全约束”等不同场景下,采取灵活务实的设计策略,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最优或次优的平衡点。

更为关键的是,绿波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优化。基于算法的模型优化+数据驱动优化,并利用“时空一体化”的综合治理思路,更好地平衡安全、效率、公平,才能使双向绿波从纸面方案转化为道路上切实可见的通行效率提升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“绿波”真正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、提升出行体验的“神器”。

作者简介:郭璘,宁波工程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,宁波宁工交通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。

来源:赛文网公众号

如有侵权请及时提醒

Hot news 热门动态